刘盛纲,1933年12月出生于安徽肥东,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电子学家,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至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其专著《相对论电子学》是国际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相对论电子学理论的论著。在电磁慢波结构、电子回旋脉塞(ECRM)、自由电子激光、相对论电子学和相对论等离子体电子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原创性(Pioneer)工作,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获得陈嘉庚信息科学奖和国际K.J.Button奖。
简介
刘盛纲,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1933年12月出生于安徽肥东,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并留校任教,1956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1978年任教授。1985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198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改名电子科技大学后,1988年至2001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他是“强辐射”,“大功率微波”及“电磁场与微波”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生平
刘盛纲教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956至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修完研究生课程。
历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讲师、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委理事和真空电子学会第二、届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代表。1978年任教授,198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专于微波电子学,在研究电子回旋脉塞理论方面有新成就。著有《微波电子学导论》、《相对论电子学》等被国内外公认为本领域经典的著作。1986年至2001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刘盛纲教授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和“电子科技大学学科”组组长、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8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顾问,并在“863计划”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长(1985-2001)。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建立了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线性及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静电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概念及其理论;提出并建立了特殊准光学谐振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发展了相对论空间电荷波理论和自由电子激光的空间电荷波理论。提出了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提出了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贡献
刘盛纲教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际著名的微波电子学家,他是美国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国际自由电子激光奖委员会成员、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国际组织委员会成员,K.J.Button奖国际委员会成员、IEEE 电子器件学会委员会成员。他多次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为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并且是2000年国际爱因斯坦科技奖的提名人。他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组第一召集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多次担任“国际红外与毫米波-太赫兹会议”、”国际核聚变发展评议会议”、“国际远红外会议”、“国际电磁场及离化气体非热生物效应会议”和“国际真空电子学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常设国际委员会委员获会议主席,是2006年“国际红外与毫米波-太赫兹会议”荣誉主席(30余年来本次会议第一次设立荣誉主席)。受聘为美国Univ.of Tennessee、College of William & Mary和Old Dominion University三所著名大学的杰出客座教授,德国汉堡大学Philip客座教授,韩国Postech大学客座教授以及意大利米兰大学、英国Leeds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几十所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
刘盛纲教授是我国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的先驱者,是国际、国内公认的学术领导人,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有关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原创性或奠基性的为国际特别是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数百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取得了大量开创性的成就。
刘盛纲教授共出版著作四部:(1)《微波电子学导论》获电子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电子回旋脉塞及回旋管的进展》;(3)专著《相对论电子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4)刘盛纲学术论文集》。其中,《相对论电子学》及《微波电子学导论》已被公认为本领域的经典著作并已被推上国际互联网。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等领域发表论文150余篇,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有关理论,作出了开创性及奠基性工作,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和好评,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0多项。
他为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尽己所能,于2005.11.22-24日作为执行主席主持召开了以“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为主题的第270次香山科学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太赫兹研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他于2006年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太赫兹专家委员会主任,是国内公认的我国太赫兹科学研究的领导者。2006年刘盛纲教授成功筹备、创建了“深圳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会议”,并与2007年、2009年分别成功召开了两次会议,该会议已取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被公认为太赫兹领域的“Gorden Conference”。刘盛纲教授创建了我国太赫兹网站,该网站已成为世界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大专业网站之一(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并与2008年创办了国际上第一本太赫兹科学技术专业杂志——国际太赫兹在线杂志《THz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他是国际红外毫米波杂志中国代表,中国电子学报总编辑,强辐射和粒子束杂志副主编,国际太赫兹科学技术杂志主编。
荣誉
刘盛纲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10余所国内著名大学兼职教授,党的十二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盛纲院士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杰出的电子物理学家,是中国本领域的先驱者和具有国际声誉的学术带头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工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理学“光学”博士及博士后导师。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级科技人才200余名。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现学术专著4本,发表论文280余篇,专著《相对论电子学》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曾主持过4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大会主席,10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及分会主席,14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主题报告。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及首批“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得第14届“国际马可尼奖”提名,两次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荣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他于2003年荣获红外毫米波领域的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被誉为红外毫米波领域的“诺贝尔奖”),此奖项表彰和肯定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在该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是我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曾任四川省青年科学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大学项目中国专家组副组长,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成员,还受聘担任“大功率微波电真器件技术”和“强辐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国家级开放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跨学科重大项目“微波等离子体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工作。
研究
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建立
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建立了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线性及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静电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概念及其理论提出并建立了特殊准光学谐振系统。提出了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提出了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并发展了微波等离子体激发准分子激光的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工作,为等离子体微波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一种物理现象的研究持续了70多年至今仍长盛不衰,这在科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瓦维洛夫—契林柯夫辐射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内容,并且在科学技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应用,成为一门既有高深的学术内涵又有重要而广泛的实际应用的科学。VCR是一个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它充分反映了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关系。科学家们永远在探索和发现自然,以求得更多和更深的关于自然的知识,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从事研究科学工作,绝不能以获奖为目的。显然,从事契林柯夫辐射的研究工作很难再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但至今仍有那么多顶尖的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刘盛纲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感加强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一项紧迫任务。刘院士认为,就目前我国的教材水平和教师的整体水平而言,要建立真正的一流大学任务还相当艰巨。刘教授认为中国最好的教材是统编教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校自编教材、讲义等等,这在国外同行看来十分不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不同,为何要使用统一编写的教材?更何况教材本身也与国际一流学科的要求相去甚远。课程设置、安排很老化,跟不上发展的形势亟待调整改革。
刘盛纲教授以中国四年制大学本科的课程设置为例,说明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不可忽视:“四年大学本科共有1800个左右的学时,40多门学科,其中德育教育课程就有185个学时,占去总学时的10%以上,加之,一些德育教育空洞无实效,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和教育资源。”刘院士认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中学阶段,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改革。
“国内高校要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竞争,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师资问题”。总结多年的科研教学经验,刘盛纲院士认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淀,各高校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在不同领域里有突出贡献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对这些已有人才要人尽其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